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戰爭教會他們的事。
家,明明如此近,彷若一步之遙而已,近在咫尺那濕軟綿密沙灘,你幾乎可以聞到帶著點鹹味的甜美空氣,海的那一端就是自己的家鄉土地,你甚至都能聽到家人的呼喊聲音,「好想回去啊...明明這麼近,明明都看到它了」,可是這一頭多得卻是再也回不了家的人,人們毫無理由的死掉,上一秒還在奔跑、還在喘息、還在和你扯著鬼淡聊天,下一秒他就沒了生息,因為一顆子彈、一陣炮火、胡亂轟炸...各種戰場上會發生的生死交關之事。
當然還有根本就不是為國捐軀卻致死的情況,被搞不清楚狀況的自家人射死、餓死、渴死、淹死、傷口感染,你以為這些就是你所能體會到的戰爭殘酷,實際上最美麗的是戰爭時期人們所展現出的善良人性,最醜陋的卻也是這時人們表現出的殘忍人性,大家都是為了活下去,在"生存"這個前提下,我們無權去苛責什麼,因為旁人沒有經歷過生死交關的瞬間,沒有在這個環境下遭遇到或許他遭遇過的事。
很多時候身體會比大腦更快速做出反應,一瞬間你會選擇站在戰友前方還是躲到他的後面連你自己都無法預料,偉大會被歌頌,犧牲會被讚揚,只是多數人並不存有這種勇氣,我們都很懦弱與害怕,膽怯並不是拿著槍走上戰場就會消失不見的東西,但你能怎麼辦,牙一咬還是得繼續往前,在這種環境下殺敵或許很容易,活著回去很困難,如果有幸撐到戰爭結束,如何克服創傷壓力正常活著才是最困難的事。
當看到小兒子回答席尼墨菲飾演的膽怯士兵水手沒事時,你會覺得有些鼻酸,是啊,眼前的士兵好不容易死裡逃生,他的過激害怕都非他所願,而是這無情戰爭在心中所烙下的傷痕,戰友、敵人都死在他眼前,好的、壞的早已分不清,回去後一輩子都得活在夢魘之下,你如何忍心再告訴有個人因他而亡?傷痛與壓力已經夠多了,良心又能夠承擔多少罪惡?
在漁船艙內大家爭論著是否要將法軍盟友推出去送死,很短的一段爭執,再度讓觀眾體會到生死關頭瞬間,生命是多麼重要卻也多不重要,道德觀念告訴你:不能這麼做,但簡單一句:你想活嗎?「想,想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得這麼做,盟友又如何,同袍又怎樣,在死亡壓迫下,你幾乎無力抗拒,更何況上戰場還有好多都是年紀很輕的人,沒有太多人生經歷,卻又一下子經歷了好多。
有人害怕,就有人無懼,在生死之前他們更具有勇氣,眼中所看到的是國家,是好多條生命,並願意為此而奮鬥,好比湯姆哈迪飾演的戰機飛行員、馬克勞倫斯飾演的民船船長、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高階將官,他們不是不害怕死亡,卻以更堅定腳步向前踏去,會不會被尊敬、有沒有人會歌頌,這些都不重要,在這時候挺身而出只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安然回家,可能都沒有人知道自己所做得這些付出,但無所謂,都是各人的選擇而已。
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執導風格一直都很冷靜與理智,而這風格與戰爭片卻意外和諧,不是戰爭片就得表現出多熱血與慘烈,或著槍炮得一直炸、血要瘋狂噴、不斷又不斷的在觀眾耳邊重覆國家與榮耀,本片從頭到尾都很冷靜平淡的在述說撤退這件事,沒有前因後果,沒有任何部署,毫不拖泥帶水、直接了當切入主題:「撤退」這兩個最簡單的字,在二戰當時環境卻是最困難的舉動,整部片拍出了這個過程,簡潔有力。
電影以海陸空三個視角呈現,空中是大層面,空中經歷了一小時的戰鬥,從剛開始到結束所發生的事與他出力部份;接下來細分被困在海灘上的事,海灘上撤退的一天經歷,四十萬士兵在撤退過程從絕望到充滿希望的冀盼;最細節與微小處則是用敦克爾克城鎮的陸戰早已過了一星期,幾個士兵們經歷來呈現,時間點交錯的很巧妙,諾蘭用他最擅長得手法完美掌控了他想說得故事。
台詞並不多、故事很簡單、近兩小時片長剛剛好,但這並不代表電影無趣,因為觀眾看到是殘酷的真實,這現實並不是那種刺得讓你心疼痛,醜陋得令你無法直視的殘忍,而是讓你會不自覺被帶入片中,於心不忍又無可奈何,但在如此冷冽氛圍中,卻有一絲溫暖逐漸滲透出來,返家的渴望、家對他們的包容接納、真摯情感的表現,這寒風透骨的刺冷都會開始被融化,能感覺到心臟仍在跳動,血液逐漸溫暖,一種細膩又溫和的感動湧上心頭。
漢斯季默的配樂給電影很大的幫助,如果拿掉配樂,或許這緊湊感就會少上幾分,氣氛會略顯生澀,然而整部片都無影隨行在旁的配樂帶出了那種窒息感,讓觀眾感到壓迫,克里斯多夫諾蘭X漢斯季默=絕配,這個公式依舊繼續下去,視覺效果與音效有多棒,這點就不用我多說了,以諾蘭的水平自然是高水準,最後簡單強調一點,別多想了,IMAX版,衝吧。
上映日期:2017-07-20(週四)
-----------------------
【劇情】: 8
【特效】: 8
【寫實】: 8
【省思】: 8
【滿分10】: 8
-----------------------
不列入評分之個人喜愛度 : 8.5
短評: 撤退不等於輸,反倒是勝利的起點。
家,是如此近卻也如此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