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溫客行yyds!!超點看完過了兩天還沒緩過來...md後勁太強】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電影】論愛情(三):為巴比祈禱



Prayers for Bobby.


像是站在懸崖邊無處可去,只能縱身跳下。





距離上次寫此類型片已經是去年那部自由大道時的事了,原因大概還是沒看到什麼特別有感覺的電影,會注意到為巴比祈禱不是因為它普遍受到好評,
主要還是跟雪歌妮葳佛有關,第一部進電影院看的西片就是1996那年她主演的異形4,嚴格來說她也算是我第一個佩服的好萊塢女星,
彷若女英雄般剛強、英勇的氣勢實在是太深植人心了,對於雪歌如何詮釋本片裡那不諒解到痛失愛子最後成為當代最具權威同志人權鬥士的心路歷程我是感興趣的,
所以為巴比祈禱吸引到我的第一個要點反而不是因為它陳述homosexual,至少在還未看完本片前是這樣認為的。




本片年代設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以全片有著濃厚的當代風格,和自由大道不同的地方在於同樣是為同志人權奮鬥的志士,
為巴比祈禱卻更能去觸動觀眾們的心,就算是對於同性戀不喜歡或是有些反感的人也可以很安心的觀賞,
它並未對於同性間的互動多加描述,所呈現給人的觀點卻是更深沉更日常的部份,
家庭給小孩觀念的影響、父母對於小孩的管教方式、親子間的問題、包容、關懷,
然後更進一步去深論到社會言論規範、聖經、當代風氣...等部份。



 


★金球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電視電影類)
★艾美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電視電影入圍
★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
★螢幕演員公會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
★金衛星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





劇情敘述:



當代同志人權鬥士瑪麗葛瑞斯真實故事改編。



在眾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巴比是最受寵愛的兒子,他擁有著全家人的愛與期待,但這一切在他向家人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就改變了。
巴比的母親瑪麗葛瑞斯是虔誠的教徒,她認為巴比只是生病,同性戀是可以被治好的;她也深信同性戀是絕不被容許的,
於是透過各種管道,想盡辦法要治好巴比的「病」,身陷在教會、家庭及同儕壓力下的巴比,
最後選擇了用死亡作為對母親的抗議,結束生命作為最後的妥協,而當巴比死後,他的母親才終於了解巴比當初想傳達給她的心情,
懊悔與淚水也喚不回逝去的生命,瑪麗開始接觸與她類似的個案家庭,並接受各方的建言與不同的觀念,為了巴比,
她決定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瑪麗的挺身而出,為許多家庭與同志青少年發聲,
她希望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劇,而是每個家庭幸福的延續。



本片開頭讓你看到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家人在庭院玩耍著每個人臉上都是笑容,然後可以很輕易的發現到巴比是最受寵的那個小孩,
父母疼愛尤其是母親,手足間以他為重,朋友們認為他完美,大家都認為他有個充滿光明、希望的未來,但完美的背後巴比卻有個無法對最親近人述說的恐懼,
他幻想的對象不是異性而是同性,徬徨著困惑著害怕著卻無法讓人知道,因為母親深信著聖經上述說的一切,
深信同性戀是一種病態、不詰,所以他害怕著他不想失去母親的愛不想讓她對自己失望。



某天他受不了想吃阿司披靈自殺被兄長發現了,信任哥哥說出了一切,風暴就像雪球般擴大了整個家庭,
每個人都不知所措,母親更是強硬的認為這是一種病,上帝可以治好巴比,她寫了一大堆譴責同性戀是不好的話貼在家裡每個角落,
安排巴比去看心理醫師,安排女生跟巴比約會,以為這樣對巴比是最好的,是愛巴比的,
不肯傾聽巴比內心的想法,不願意去多瞭解一點,也不肯諒解巴比,僅是自顧自的認為怎麼樣就是怎樣,
就算家裡的其它成員開始去認同巴比,瑪麗卻連只要提起任何一點相關都禁止,態度非常強硬。



劇情演到這裡相信不少人看著都會挺有感觸,家可以說是一個人從小到大最好的避風港,家人的支持、關懷與體諒可能比其它事情都還重要,
特別是當遇到了挫折、痛苦、害怕或是失敗時更是如此,從小到大父母親灌輸的觀念更是深深的影響每一個人,
常常有許多事情都是父母認為怎麼樣或是要你去做就得去做,因為他們覺得那是對你好的,他們認為那是正確的,
可是人都是個體,都有各自的思想,當你漸漸長大經歷了一些事體會到許多過程後,開始會發現父母的觀點不一定就是對的,
人,就是邊努力活著一邊學著,總是要在矛盾與衝突中尋找的平衡點。



當在這個家待不下去,巴比到了另一個城市,在那裡認識了一群跟他一樣的人,他看到了身為同性戀以及這個圈子開明的那一面,
看到了一樣是同志父母卻能接受也非常開明,兩種矛盾不斷的在他心中衝擊,母親的話語在腦海中盤旋不去:「同性戀是骯髒、是有罪,死後不能上天堂的。」
根本不用等到死後,自己現在已經在地獄中了啊,這般痛苦卻又不被家人認同的情緒最後讓巴比走上了絕路,
死訊傳回家每個人都崩潰了,每個人都有錯的想法都在自己心裡浮現,巴比自殺是不對的。



要是那時候自己肯多去聽他說話,早一點發覺他的痛苦再更體諒一點,那麼也不會失去如此寶貴的一條生命,
巴比的喪禮上神父一樣說著錯誤的是那些誘惑,那些病態而不是受誘惑者本身,當代的風氣認為同性戀就是不對。
「他是那麼好、那麼體貼的一個人,妳卻讓這些人在外面抨擊著他,我不懂妳為什麼看不到,就只因為他的性向而否認一切?!」
當瑪麗被這麼詢問著時,她徹底的崩潰了,她的認知告訴著這樣就是不對,可是巴比是那麼純真的一個人,他不對在哪裡?



值得稱許的是飾演巴比的雷恩凱利,雖然這個角色只有出場半部電影的時間,他卻把那種掙扎徬徨無助感詮釋得很好,
演活了巴比這個靈魂人物,隨著事情矛盾衝突的內心痛苦完整的呈現給銀幕前的觀眾,但是美中不足的點不是演員而是劇情的鋪陳,
對於巴比剛到另一個城市像是重生般最後卻仍然走不出內心陰霾而自殺的心路轉折電影並未交代完整,
以致會讓人有種跳tone太大的錯覺,怎麼突然就自殺了的疑問,這點是很可惜的一點,
畢竟雪歌所詮釋的瑪麗才是本部電影重點,所以劇情這樣安排也只能體諒。





雪歌在本片裡真的演得很棒完全顛覆了我對她既有的印象,把一個不知變通卻在喪子後崩潰的脆弱母親詮釋得撼動人心,
當瑪麗從巴比的日記中發現到他的痛苦,發現到他的懦弱與無助,漸漸得她接觸到了同性戀圈的人事物,
許多跟她一樣親友所組成的聯盟,每個人的歷程分享都改變了她原來的想法,
「我一開始就知道他是特別的,我怎麼會忘了,他沒有病所以上帝不需要治癒他,我怎麼會忘了。」神父告訴瑪麗每個人對聖經的詮譯都不同,聖經上所寫的往往是反映當代風氣與時事,有時候質疑自己的信仰會找到更深沉的信仰,
在她豁然開朗後成為了8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人權鬥士,幫助了許多像巴比一樣徬徨無助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家庭。




本片裡許多觀念現在看起或許會覺得怎麼會那麼落伍,卻是最真實的那個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算是風氣開放的美國對於同性戀仍然無法接受,
更別提那時期愛滋根本跟同性戀劃上等號,人總是下意識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東西,在經過了多少次的人權運動才有現今稍微開放的觀念,
僅管如此全世界對於這個圈子往往還是帶著異樣的目光,曾有人問我說愛女人是什麼樣的感覺,沒有任何感覺,無論是怎麼樣的愛,
只要是自己心中所愛的,都應該自在的去追尋,至少不要讓自己後悔,哪怕那個過程是辛苦的。




自殺是什麼感覺?那是一種打從心底深處透出的冰冷與龐大的空虛,那空虛悲哀到令人流淚,除非是真的是狠下心要去死的人,
不然自殺者在當下的想法往往是只要有人發覺、有人願意伸出手大都可以挽回,很多時候是困在那個點裡走不出去,
活著很痛苦,死了又知道另一個世界真的好嗎?遺留給身邊活著的人是無盡的思念與傷痛,
過不去的往往不是別人、不是事物,而是我們自己,這是我的經驗談,我不是傳道士也不認為活在這個世界可以多美好,
但至少現在的我,活著在享受活著的樂趣。





願身邊愛你的人,都能像初生的陽光般茁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