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溫客行yyds!!超點看完過了兩天還沒緩過來...md後勁太強】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電影】最後的嬉皮


最後的嬉皮 │ The Music Never Stopped


音樂永不停歇,親情真的偉大。




一定有這樣一首歌只要聽到就會勾起你心底無數感觸,那可能代表著青澀初戀、人生低潮、短暫記憶、前任情人亦或是年少輕狂的時光,一定有這麼一個年代的事物讓你為之瘋狂,無論是那時明星、穿著、流行話語、風潮東西,你可能還瞞著父母偷存好久的錢只為了看場演唱會,音樂永遠存在著種不分國界的感動,無論身在哪個國家,說著哪種語言,古典、搖滾、重金屬、舞曲、沙發、流行..都有著自己的族群默默支持,你永遠不會寂寞,失意時開心時只要聽著這些歌曲,彷彿你瞭解音樂,似乎音樂也懂了你。





劇情敘述:




音樂是亨利和賈伯利共同的喜好,然而他們對於音樂品味卻迥然不同,對於政治的歧見更導致賈伯利在二十年前離家出走,二十年後醫院傳來賈伯利流落街頭被送到醫院後作了腦瘤切除的手術,手術後賈伯利的精神狀態癡呆,對周遭反應遲緩,由於腫瘤已嚴重損害大腦,使得賈伯利無法再製造新的記憶,也就是說他一直認為自己還活在1968年,活在那個反戰、抽大麻、熱愛迷幻搖滾的嬉皮年代,不想再失去兒子的亨利,發現黛安教授關於音樂與腦瘤的研究,特別邀請黛安為兒子進行音樂治療。




黛安發現賈伯利對於迷幻時期的搖滾樂,比如說披頭四、巴布狄倫、尤其是死之華合唱團的音樂特別有反應,當他聽到他們的音樂他能侃侃而談、對答如流,殊不知這個年代已離他遠去,搖滾樂對於65歲的亨利來說等於「吵死人的音樂」,他對搖滾樂一點也不了解,但為了與兒子重新建立溝通的管道,他下定決心徹底研究60年代的所有搖滾樂團。





關於電影:




最後的嬉皮根據奧立佛薩克斯的真實臨床案例改編,奧立佛薩克斯是英國倫敦著名腦神經學家,他最為人知的作品就是「睡人」,由原著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多項提名,本片則為他的另一個研究案例,電影從籌拍時就獲得許多知名音樂人支持,導演表示最先表態支持的是就是巴布迪倫(Bob Dylan),他在看過劇本後深受感動,並首肯讓劇組使用他的多首創作,不僅如此死之華樂團(Grateful Dead)甚至同意本片的英文片名使用他們的歌名「The Music Never Stopped」,這是一首關於一場夏日的搖滾演唱會如何喚醒寂靜的小鎮帶來生氣,當樂團離去村民仍隨著音樂起舞,彷彿音樂永不停歇。
















假若本片排在父親節上映,那應該是非常應景的,看下來好似一趟音樂旅程,但同時也是為親子間過去相處做了回顧與檢視,有人會誤以為它是部音樂傳記電影,雖然有大半時間都在播放老搖滾,片中主角們幾乎都在用音樂做溝通,卻不用擔心說沉悶與無趣,不是70、80年代那熱血高亢留著長髮穿著皮衣或蕾絲的華麗搖滾,而是回到最初60年代中尾輕柔帶著JAZZ的藍調迷幻搖滾,大家留著木匠兄妹頭、穿著短T牛仔褲唱著貼近自己生活的歌詞,就好像我們的民歌般,讓人懷念起過往美好時代,如此遙遠卻又彷若昨日般熟悉。






多數人跟母親會比較親近,起源在於小時候照顧我們、家中大小事、負責孩子教育的幾乎都是媽媽這個角色,所以跟父親多少都有點距離感,加上男人天生被教育說心事藏在心裡、不善於表達自己情感、態度要強硬,對孩子來說爸爸就是家中權威,因此扮黑臉的總是父親,發生爭執時就容易硬碰硬比誰的脾氣倔,往往也是父親這個角色會將小時候被爸爸阻止或未完成的遺憾與夢想寄託在自己下一代身上,他會希望說兒子能夠站上自己沒能到達的頂端,達成自己的心願,既然是自己的小孩應該也會這麼想才對。
















本片主角賈伯利與父親亨利相處情景也是如此,亨利熱愛古典樂,那是50年代讓他感覺最有韻味的東西,每首歌都充滿回憶,當然也是從賈伯小時候就讓他跟著聽,將自己喜愛的事物全教給他,認為自己所愛兒子也必定要喜愛,然後孩子總是會長大的,十幾歲的賈伯熱愛搖滾樂,他玩band,和朋友們整天混在一起,搖滾樂與古典樂原本就是兩種相異的事物,也代表著「傳統、守舊」「新興、開放」兩種觀念的對比,60年代反戰意識高漲,時事、文化、戰爭紛紛被寫入了當時這些搖滾團歌詞中,賈伯這個年紀的少年大聲高喊他們反戰、不想上戰場、認為戰爭沒有意義只是讓年輕人白白送死,這卻讓父親震怒了,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非常愛國,認為上戰場保衛家園與國土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對立已無法避免。






我想這種情形想必大家都遇過吧,和父母意見相互衝突,你認為正確且重要的事物他們不瞭解就反對,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們純粹是因為「反對而反對」,父母關心子女是正常的,也都希望孩子能夠走對的路,而不要多繞路弄得受傷,所以他們會以過來人的經驗去教導孩子,正確嗎?不一定,片中賈伯心傷得離家出走,一走就是二十年,再見面他卻已成為剛做完腦癌手術,什麼都記不起來也無法再擁有新記憶的病患,這二十年中過著街友生活,對於父母來說失去的孩子回來了,卻其實也沒有回來,從這裡可以看到傳統家庭男人與女人對於事情處理態度,以及面對事物的勇氣,當亨利終於仗視自己的錯誤掩面痛哭時,那畫面讓人感受頗深,畢竟越上了年紀的人越會倚老賣老,當有人指證他錯了往往只會越來越番癲,承認錯誤並改正補救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賈伯的記憶就像個USB隨身諜,你要插在電腦而且還要插對槽才能讀取資料,他只對老搖滾有反應,一放音樂就從癡呆狀變成侃侃而談大聊過去的年輕人,觀眾們可以藉由一首歌開始播放時去看到時光倒流回過去的亨利家,父子兩是如何相處,每首歌都是一段回憶,開心難過期待爭執,亨利將自己的古典樂LD全部換成60年代老搖滾,他記下所有死之華歌詞,為了實現賈伯從未去過他們live的心願每晚call in想爭取門票,一個65歲的老頭子只為了想讓兒子病情好起來,為了彌補過去遺失的親情,越看到後面讓人越感動,特別是他帶著賈伯兩人終於到達演唱會的那個夜晚,他們所講的話、所留下的共同回憶、帶給觀眾的感觸,真該讓所有親子關係不好的人都看一看。






本片OST是重點,可以聽到許多60年代尾的old school rock,或許現在聽起來感覺一點都不像搖滾樂,比較像是民歌加重了點節奏而已,但對於當時來說卻已經是搖滾樂型成的先驅了,主要是以Bob Dylan和Grateful Dead的歌為主,而Grateful Dead又佔了大部份,搭配劇情重覆出現了Truckin'、Touch of grey、The music never stopped三首歌,藉由主角口中來解釋歌詞有何意義,而最後Grateful Dead也出現在片尾,只是原始成員已有多位去世,所以看到的是年老與年輕成員的組合,特別推薦Touch of grey這首歌,歌詞實在寫得很棒。






最後的嬉皮雖然沒有多亮眼或爆點的劇情,卻對親情做了最忠實的寫照,也許是真人實事所以貼近我們的生活,雖然最後結局帶了點遺憾,但對於父子倆來說就是此生最美好的回憶,每個人都有一首代表歌曲,只要聽到這首歌就會讓人想起你,又或著是當在KTV時一到這首歌,朋友們會自動將麥克風遞給你,音樂永遠是保留回憶最好工具,但親人不可能永遠陪在身邊,有些遺憾一但造成並不是像片中主角一樣還有機會挽救的,所以它才會叫做遺憾,也許我們都該趁著還有機會時好好的修補一下與父母間的親情吧。














上映日期: 2011-07-01 (台北)、08-05 (台中)、08-26 (高雄)

-----------------------

【劇情】: 6



【親情】: 9



【OST】: 7



【感觸】: 7



【滿分10】: 7

-----------------------







無論慈父還是嚴父,對於孩子的影響都很大。







現實生活中的早期死之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